八部门发文推进玩加电竞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校热企冷”有了良方

  新闻资讯     |      2023-06-22 06:23

  玩加电竞中国有一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占据国内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蕴含着巨大的人才红利。

  在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经济体里,要支撑14亿多人口的社会整体迈进现代化,既需要规模巨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又需要规模、质量并存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产教融合作为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

  但从实践层面来看,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是长久以来困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职业院校容易“剃头挑子一头热”,部分校企合作停留在协议层面或劳务用工的表层,企业未能深入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

  为了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破解“校企合作,合而不容,容而不深”的发展瓶颈,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出台《实施方案》,是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对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在当天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在刘明看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需要问鼎学术巅峰的一流科学家,也需要扎根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比如,在航空发动机这样一个尖端领域,因为结构复杂,零件非常多,大到组装发动机叶片,小到拧螺丝,都需要大量熟练技术工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能够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创新变为现实、设计变成产品、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保持强大韧性、行稳致远提供坚强保障。

  从《实施方案》明确的五项重点任务来看,“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居于首位。

  其中提到的“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亦是人才强国建设以及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产教融合最早是在1991年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被提出;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

  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分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印发《“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亦重点提及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2021年7月,国家遴选了首批63个产教融合型企业和21个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发挥“领头羊”作用。企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比如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等。同时覆盖现代服务业、大健康行业、信息与科技行业。

  从企业所有制方面看,国有企业与地方民企数量基本持平,这也说明了国家在推进产教融合战略中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部署。

  而在此次的《实施方案》中,试点范围有望继续扩大。第二批30个左右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将于2023下半年启动遴选,优先考虑从省级试点城市中产生。

  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将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的产教融合储备项目库中,新增200所左右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

  “试点不是目的,目的是支持推动各地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探索,真正拿出一批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牵引绳’。”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刘明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文件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将不同产业、不同职业院校通过多领域的政策规划、政策激励和工具链接起来,藉此产生新的改进力量。那么,城市、行业、企业、学校,产教融合参与主体众多,如何做到有效协同?

  《实施方案》指出,要打造产教融合新型载体,即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以及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一提议呼应了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根据该意见,新阶段职教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其中的“一体”,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是改革的基座。

  其要求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体化运作。省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被突出,要求其拿出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三张清单”及落实机制。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当时表示,2023年初,计划先选择10个左右省份,“一省一案”编制方案,“一省一策”给予差异化支持,“一省一台账”逐项落实,藉此形成区域产教融合政策“工具箱”。

  在以往产教融合的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需承担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大量额外成本,因此导致“校热企冷”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企业担心,人才在产教融合培养后并没有在该企业入职,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

  不同于传统“校企合作”中“企业出资金、学校出人才和技术”的模式,《实施方案》格外强调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作用——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具体包括,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引导企业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

  不止如此,《实施方案》还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通过企业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对此,有业内人士对界面教育称:“这在资本市场明确为职业教育深层次地跨越式发展打开一扇窗口,对于未上市和已上市企业都起到强心剂的作用,都构成了实质性的利好。”

  从当前二级市场来看,港股方面,中国东方教育(等多家上市公司早已布局职业教育,各类资金渠道对职业教育投入亦稳步提升。

  例如,2022年,该公司旗下万通汽车教育与比亚迪签订了两千人的人才培养协议,目前已组织六批学子进入比亚迪顶岗实习。双方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制定、实施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针对比亚迪的需求开展订单培养。

  值得借鉴的还有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校方鼓励教师入企锻炼、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入校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使培养的人才与新能源产业的用人需求尽可能高的相吻合。

  国盛证券在6月14日发布的研报中称,职业教育板块有望全面受益。本次《实施方案》延续职业教育一贯政策鼓励方向,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投入有望实现切实优化,中长期看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有望持续提升,下游产业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有望改善。

  该机构认为,2019年以来,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职业本科建设、扩大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等相关鼓励政策,逐步捋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而深化产教融合有望使就业出口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优质职业教育供给招生吸引力提升可期。

  一是以高职院校及应用型本科为主的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有望充分受益于产教融合深化与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叠加前期鼓励政策引导下的潜在招生群体扩大,内生成长性有望加强,政策情绪改善可期。如民办高教龙头中教控股(00839.HK)、希望教育(01765.HK)、新高教集团(02001.HK)、东软教育(09616.HK)等。

  二是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布局学历教育,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IT等新兴产业技能专业布局领先、以区域中心建设逐步入局学历职业教育的中国东方教育(00667.HK)。

  三是产教融合相关实验实训设备的更新置换需求,有望带动相关供应商订单与业绩有望迎增量,关注国新文化(600636.SH)、佳发教育(300559.SZ)、方直科技(300235.SZ)等。

  为调动企业积极性,除了匹配校企内在的需求外,来自外部的激励扶持措施也必不可少。尽管首次试点实施方案就包含对产教融合型企业进行投融资和财政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但此次《实施方案》对于企业的支持力度更加明晰。

  “与此前的政策相比,这次发文更加明确和具体,顶层设计在逐步落地,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资金支持力度很大。”上述业内人士对界面教育称。

  文件主要指出三类资金渠道,分别是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长期贷款。此外,还有各级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商业贷款、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等。

  具体来看,对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将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每所支持额度不超过8000万元,中职院校每所支持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

  未来,在原有储备院校清单基础上,还将增补支持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

  在金融和财政方面,除教育附加减免外,《实施方案》另外提出,要加大金融政策对产教融合项目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扶持力度,譬如首次提出引导保险机构开发产教融合相关保险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积极支持。

  在土地方面,《实施方案》明确,探索多种土地出让方式、加强建设用地供给。在信用方面,企业对产教融合的参与程度纳入信用评级之中,对评价结果好的企业在日常检查、上市融资、政府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优先或便利。

  《实施方案》指出,要针对产教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创新激励扶持举措,形成指导性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支持地方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落地政策。

  据教育部、财政部今年4月印发的文件显示,2023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总资金预算达312.6亿元,其中272亿元为提前下达,40亿元为此次下达。2018-2022年,全国财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1.8万亿元,年均增长6.2%。

  信达证券指出,中国的职业教育有望充分受益于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无论是学历职业教育,还是非学历职业教育都会越发贴合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提供符合产业升级人才需求的专业和课程的公司有望更加受益。该机构建议重点关注包括中国东方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行业的投资机会。

  为了夯实职业院校的发展基础,《实施方案》还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要求——需要与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在6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四个一”,即“一优先一加快一改造一撤并”。

  具体包括,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冶金、医药、建材、轻纺等领域的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

  “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刘明表示。

  近年来,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把产教融合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从专业上匹配产教融合,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的1382个专业。

  “加大先进制造、‘双碳’、养老托育等国家战略和民生重点领域的专业布点。”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在6月13日新闻发布会上称。

  林宇表示,下一步,教育部还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结构,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

  在具体实践上,以老牌职教机构中国东方教育为例,为了匹配时代性的市场需求变化,旗下各品牌每年专业迭代率可达到30%,并持续优化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智能交通、健康养老服务、家政服务、预制菜制作等新专业,使得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充分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专业需求。

  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2023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显示,2022届高职毕业生工作半年后月收入较高的前10个专业中,轨道交通及装备制造相关专业占比明显增多,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较五年前起薪涨幅均超过了20%。

  随着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对核心领域技术人才的需求将维持稳定增长。

  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及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当下,相关领域迎来重大发展,也推动了电力设备、电力系统、电力自动化等相关人才需求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