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加电竞一展遍览百年发展历程中国航空工业这样勇敢起飞

  新闻资讯     |      2023-07-12 02:25

  走进密云云湖院内,威武的歼-20战斗机模型在入口迎客,随后,歼-16、歼-10C、直-20等机型整齐地一字排开。沿着航空大道走向院落深处,便可抵达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

  从中国第一架飞机,到新中国首架飞机和首台航空发动机,再到国产先进涡扇发动机“太行”……这里是目前唯一一座完整反映我国航空工业百年发展历程的主题展馆,馆内展陈面积近2400平方米,共展出展品1400余件,10架军民用飞机实物和全尺寸仿真模型也在馆外配套展出,立体呈现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中具有全局性和代表性的重大事件、重要产品、重要活动、典型人物。

  航空工业集团航史办原主任王荣阳全程参与了本次展览的策展过程,他和团队经过反复考证确认,这间厂房虽名为“广东”,实际却建在美国。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冯如1号”就在这里诞生,而设计制造这架飞机的冯如,也被誉为中国飞机制造第一人。

  不过,这里说是飞机制造厂,其实面积不过十几平方米,条件简陋,建厂资金是冯如等4人筹措而来。1909年,冯如完成了“冯如1号”的设计制造,包括发动机在内的结构均是他亲自设计。略显遗憾的是,飞机在飞行了807米后便坠落,试飞只能算是基本成功。

  在此基础上,“冯如2号”出炉,这次试飞格外成功,显示出了良好的飞行性能,“中国人造飞机”的消息被中外报刊争相报道。1911年,冯如带着几位助手和两架飞机回到祖国,继续从事飞机设计制造研究,报效国家。不幸的是,仅一年多后,他就在一场飞行表演中失事牺牲。弥留之际他仍留下豪言:“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之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

  彼时,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的口号已在国内形成热潮,但在战火连天的环境下,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并不顺利。直到1951年,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的“出生证”——《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颁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终于走上了正轨。

  1951年,国营洪都机械厂(320厂)成立。工厂从30个人、30台设备起步,承担起了苏联雅克-18初级教练机的维修任务。

  当时,我国迫切期待造出一架属于自己的飞机,于是,320厂从一片荒芜开始建设。通水、玩加电竞通电、通路,三四公里的铁路线,不到一个月就通了车。在积累了一定的飞机维修经验后,320厂便对雅克-18进行仿制,制造初教5教练机的任务提上日程。

  虽说仿制有章可循,不过,光是前期的生产准备,他们就足足做了8个月。即使是结构相对简单的初级教练机,其所需的零部件数量也高达十几万件。技术人员不仅要准备工具、夹具、量具等,还要提前制出所需的工装模型,备好大量零部件。

  万事俱备后,320厂仅用了不到5个月就成功完成飞机组装。1954年7月4日,新中国制造的首架飞机——初教5首飞成功。中国航空工业自此由修理走向了制造。

  展厅内,还展出了新中国首台航空发动机“爱姆”-11。航空发动机被称为最难研发的工业产品,仿制雅克-18发动机的任务,落到了当时国营331厂的肩头。

  对金属零件进行防腐处理,最常用的手段是电镀,但当时工厂内甚至还没建起可用的电镀槽。为了尽快造出发动机,技术人员便用痰盂装上电镀液,再将其放到装满热水的水缸里加温,创造电镀环境,因陋就简完成生产任务。

  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1954年7月26日,新中国首台航空发动机“爱姆”-11试制完成总装。国产飞机装上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航空发动机。

  在初教5首飞成功和“爱姆”-11试制成功后,分别致信嘉勉320厂、331厂全体职工,称“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昆仑”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型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涡喷发动机。但很难想象,它的研制过程竟持续了18年之久,其间经历了无数次攻关、无数次试飞,仅地面试车就达到了上万小时。其试验项目之多、范围之广、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历经艰难探索,2002年,“昆仑”发动机终于通过考核试验。

  从“昆仑”走到“太行”,从涡喷到涡扇,攀登航空发动机这座高峰的路上绝无坦途。展厅内,一台“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实物让不少观众久久驻足。

  “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历程又是一个18年,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研制创造了我国航空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从中等推力到大推力、从涡喷到涡扇、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跨越。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零件,展览也对航空发动机所用的叶片进行了展示。从外观上看,一枚叶片平平无奇,但它必须使用特殊的高温合金作为原材料,并通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塑造出不规则曲面。如果将其剖开,可以看到其内部是中空的,表面还有大量用于散热的小孔。

  1964年,歼9开始研制,由于战术技术指标过高,于1978年停研,其动力装置涡扇6因飞机停研,1986年“下马”;1969年开始研制空警1号预警机,因预警雷达屡经攻关难以达标,于1979年停研;1971年开始研制歼6后继机歼13,由于多种因素,于1981年停研……

  航空领域的研发攻关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苏联在飞机研制过程中,成功率都在50%左右,而航空发动机的失败概率则更高,可达60%左右。这些“下马”的型号,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中不应回避的历史,也鞭策着我们继续前行。

  转入下一展厅,C919、运-20、直-20等大飞机模型飞在头顶。在展览的结尾,一份1950-2020国产飞机型谱,生动地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历程铺展开来。

  新时代,航空工业支撑我国航空装备发展实现新跨越,进入了与世界主要航空强国同场竞技、同台打擂的新阶段。军用飞机体系不断发展,航空装备快速迭代、性能大幅提升,民机产业也加速振兴,中短程新型涡扇支线顺利投产,AC系列直升机谱系化发展,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等通用飞机研制成功,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订单已超过1000架并在逐渐攀升,中国民用飞机产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馆内一角,有一处别样的设计——一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普通航空职工的家居被忠实还原。大到摩托车、自行车、洗衣机,小到锅碗瓢盆、奶糖、牛肉干,各类日用品都是航空企业自产自销。甚至连展厅中铺设的木地板,都来自一位航空老职工的家中,他将家中使用多年的“新航”地板逐块拆解,清洗干净后送展。

  这一设计思路,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时期。自国家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后,我国航空工业便开始向民用产品转向,“不厌其小、不厌其繁”,开发出了“航空牌”洗衣机、电视机天线等数千种民用产品。展厅布展极为精细,连餐桌上的糖果纸都确实来自曾经的航空企业,木质家具则出自航空企业木工车间的老师傅之手。

  慢慢地,航空领域的科技开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东安”微型发动机装配多型国产汽车,“昌河”牌微型汽车畅销全国,“金城”摩托车年产量曾破百万……航空企业逐渐发展出了一批支柱民品。

  展厅中的不少展品都是经策展团队征集而来,它们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的女儿将父亲使用过的铅笔、水杯和只有出席重大场合才舍得穿的西装等用品捐赠出来。国家特级工程师荣科的子女将父亲的任命书、国家级奖项证书、钱学森亲笔信等数十件遗物捐赠进馆。中航技原副总经理王大伟发动家人,东翻西找了一个多月,找到了20余件带有军贸印迹的物品。

  去年2月,一位河北怀来的市民将自己多年搜集的航空仪表、器具慷慨捐出。在一个废弃的平房里,航空专家从数百件大大小小的仪表堆中,惊喜地发现了一台积满灰尘的活塞5航空发动机。

  问及这些物资的来源,这位市民很兴奋:“这是我早年在东北做小买卖时买的,当时有个军工厂清理物资,这些物件要被当废品销毁。我没怎么读过书,也不懂航空,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得救救它们。”多年辗转搬迁,他都没想过将其出售。这些见证了历史的老物件,终于等到了属于它们的舞台。

  因场地所限,仍有大量展品尚未展出。后续,该馆还将策划系列专题展,让更多展品与观众见面。

  展览的结尾,一份1950-2020国产飞机型谱,生动地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历程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