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玩加电竞息!“我们长三角”签署重要协议!

  新闻资讯     |      2023-09-06 12:2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9月5日,在商务部指导下,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商务主管部门在北京签署《深化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商务发展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商务主管部门将重点在推进市场规则制度共通、商业基础设施共联、商贸流通体系共享、农产品产销协作共赢、供应链区域合作共促、市场消费环境共建等6个方面深化务实合作,推进高水平开放,促进大流通,构建大市场,持续推动长三角区域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三省一市将建立商务联动合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工作。

  提起长三角,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时尚现代的“魔都”上海、富裕发达的“苏大强”江苏、超会做生意的浙江。

  这个“小兄弟”,多年前还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小透明”。本世纪初,安徽提出“东向发展战略”,主动加入沪苏浙经济合作体系,就像一位“成绩一般”的学生一样,急切地想进入隔壁的“重点班”,与“学霸”们做朋友。

  经历“旁听生”“插班生”,2019年底,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规划,变成“正式生”。

  几年过去了,一体化合作硕果累累。安徽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受益良多,获得的红利最大。

  前些天,河南周口港城集装箱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予生一脸喜滋滋,因为邻省安徽新通的运河,让他省了大钱。

  随着8月16日江淮运河试航,淮河支流沙颍河到长江的航线多公里。唐予生所在公司的船舶不用绕道京杭大运河,而是“抄了近路”,能节约3天航程,至少降低20%运输费用。

  对生意人来说,省钱就是赚钱。抓住这个机遇,周口中心港,这个河南省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港,立马开通至合肥、芜湖的新航线。

  在内陆省河南看来,顺着这条航线能更好对接长三角,连接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和“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内陆省通江达海”的目标。

  打开中国地图,安徽“六省通衢”,位于沪苏浙最西侧、中部地区最东侧。东部与江苏接壤,东南部与浙江接壤,北部和西部与山东、河南接壤,西南部又与湖北、江西接壤。

  不管是公路、铁路,还是航运,安徽都是中部地区与长三角的重要纽带、关键通道。区位交通上,安徽几乎“躺赢”。

  正是这种“不中不东”的位置,加上与沪苏浙的发展落差,历史上安徽到底归属中部还是纳入长三角,一直都有争议。

  直到2014年9月、2016年5月,国务院先后出台两个规划文件,明确包含安徽部分城市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群。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紧接着2019年底,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

  资料图:8月20日,货轮正在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进行装卸作业。(肖本祥 摄)

  可别忘了,加入长三角的安徽,此时还是中部地区的一员,同样受益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合肥还能和“中四角城市群”携手共舞。

  这样一来,加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安徽一下占了4个,形成国家战略叠加的格局。

  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区位。这个“与生俱来”的优势,让安徽加入长三角有了更大的必要性。这样同步实现了长三角的“西扩”和中部地区的“东扩”,安徽成为长三角连接中部、中部连接长三角的“桥梁纽带”,串起一条华东与华中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在上海、南京、杭州,当你和说着流利方言的“当地人”说你是安徽人时,有的人会很大概率迅速“切换频道”,说起皖北、滁州、芜湖等地方言。千万不要诧异,因为在沪苏浙遇到安徽老乡,与刮风下雨一样很平常。

  不论是叱咤商界的企业家,还是普通的基层劳动者,劳务输出大省安徽,一直给长三角贡献力量。

  一体化之后,高速公路、高铁拉近了时空距离,这些人往返工作地和家乡更方便,政务服务事项能“跨省通办”,用家乡地铁的乘车码就能在沪苏浙主要城市坐地铁,这些民生红利,对保持“双城生活”的安徽人有更大吸引力。

  有人的地方,经济才能繁荣。可以说,长三角成为更多安徽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而安徽人的到来也为长三角经济增长注入更大动能。

  资料图:由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自主研发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产品。

  从中国科大、科学岛等高校院所,到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从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到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科里科气”的安徽,有着创新“基因”,有着产业“脊梁”,这些都是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元素。

  所以我们看到,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有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的汽车配件上下游产业链;也能看到,蔚来、奇瑞等车企,在沪苏浙设有技术研发实验室。

  再看农业,更是安徽的一大强项。每年上海农交会上,都会有许多上海大妈大爷推着小车“海淘”。

  在他们眼中,安徽农产品质优且实惠,回家后口口相传,用上海话告诉亲朋好友:“咪道非要太来赛哦”(味道不要太好哦)。

  一体化之下,沪苏浙每年采购大量安徽农产品,如今的安徽,已成为长三角的“粮袋子”“菜篮子”“大厨房”。

  资料图:3月16日,第二十二届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在上海开幕。

  有一种声音认为,对安徽而言,一体化就是“沪苏浙帮穷亲戚”“安徽是躺赚”。

  诚然,发展落差确实存在,长三角一体化肯定有区域协调发展的初衷。但这种关系,随着安徽经济体量的增长和发展优势的积累,变得更加多元。就像国家发改委出台方案中明确“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一样,是一种“合作+帮扶”的多元式关系,而非单一的帮扶。

  更关键的是,今天的安徽,已有着越来越多长三角不可或缺的发展要素,为长三角提供了更广袤的市场与腹地,正给这片GDP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地方注入更大活力。

  放眼世界,全球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6个: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比如,以纽约、华盛顿、波士顿等城市领衔的“豪华天团”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和巨大的体量。

  这样看,纳入安徽后,长三角体量进一步增大。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长三角人口总量已达2.35亿人,2022年经济总量达29.03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曲折、结构性失衡、治理矛盾突出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在科技创新方面,一些关键领域出现“卡脖子”问题,提升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的紧迫性必要性。

  长三角,是片创新的热土,聚集2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5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别占全国的1/3、1/5、1/6、1/7。

  沪苏浙皖有着各自的“创新战队”,既可独立研发、玩加电竞也可协同合作,实现集成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催生科技革命。

  简单而言,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量级选手”,长三角得合作,得有“勇闯天涯”“问鼎天下”的格局和气魄,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好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从国内看,安徽相对沪苏浙,经济发展有差距。从全国一盘棋考量,让安徽加入“长三角俱乐部”,确实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抉择,是探索“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一句话,将安徽纳入长三角,既是参与全球竞争、“兄弟抱团作战”的齐心之盟,又是“拉兄弟一把”“先富带后富”的协调之举。

  前几年一场学术研讨会上,有位专家发出这样的疑惑:“既然安徽是长三角一员,为什么还说融入?哪有自己融入自己的呢?”

  长期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长三角专委会主任韦伟,在《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一书中给出这样一段解释:

  “安徽是长三角的‘插班生’,且是与沪苏浙相比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插班生’,要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学习别人、提高自己,逐步缩小差距,争当‘优等生’是安徽的当务之急。融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今年8月20日,是习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的日子,安徽开了场大会,会上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一份文件,名叫《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什么是“主动靠上去”?既然有差距,就得积极向长三角主动“借力”,通过借船出海,向海而兴、链通全球。

  什么是“精准接上去”?既然有落差,就得“蹦得高一点”,与沪苏浙全方位等高对接,探索更多跨省联动合作机制,实现“1+34”的倍增效应。

  什么是“全力融进去”?既然有优势和不足,就得锻长补短,让安徽与沪苏浙的市县之间、园区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等各层级各领域加强合作,在强强联合中拉长长板、在错位发展中补齐短板。

  必须看到,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也有自己的困难与短板,比如干部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体制机制仍有障碍、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仍有落差等,都亟待破题。

  但有着曲折“入长”经历的安徽,很珍惜,也很上进,一直默默发力,争当一体化发展的“优等生”。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今天的安徽,虽然还是长三角的那个“小兄弟”,却早已不是“小透明”,不再只是等着别人“带我飞”,而是和兄弟们“一起飞”。

  安徽人应始终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学习沪苏浙之长,同时也要放下自卑心态,更加乐观自信,以“我们长三角”的意识参与一体化合作。

  长三角成就了安徽,安徽助力了长三角,这种“双向奔赴”,是长三角的发展“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