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玩加电竞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新闻资讯     |      2023-09-25 20:34

  在近日落幕的2023智博会上,四川18家企业组团到重庆参展,携一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成果亮相,吸引了国内外行业龙头深入对接;

  而在四川举办的第十九届西博会,也吸引到重庆企业组团参加,特别是在专门设置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馆,川渝地区的重大项目和合作成果被重点展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部署推进三年多来,川渝两地频频牵手,从互邀参展,到产业共建共兴,两省市深化合作、健全机制,推动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9月24日,记者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获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形成的18条经验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

  9月22日,四川自贡沿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5个园区,被授牌“第二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这被看作是川渝两地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又一重要进展。通过两省市共同举办招商活动,加快引进重大项目,扩大区域配套能力……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正协同打造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两地示范园区围绕产业合作,开展交流活动175次,合作企业产品互采订单金额超230亿元,示范园区实现营收超97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近7000亿元。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是关键。在此次发布的18条经验做法中,促进产业共建共兴被摆在首要位置。三年多来,川渝两地在共建优势产业链、共建联合招商机制、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等方面探索出了先进经验。

  以共建优势产业链为例,两地联合出台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领域高质量协同共建实施方案,推动补链、延链、强链。 2022年,川渝共生产汽车318万辆,同比增长17%,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川渝是全国主要汽车产业基地之一,现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汽车产业年产值超7000亿元。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汽车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两地强强联手、错位发展,朝着共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标阔步前行。为帮助两地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对接供需,早在2020年,两地经信部门就联合建设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线家整车和零部件“上云”,促成400多家企业建立相互配套关系,配套金额超过150亿元。

  促进产业共建共兴,还要扫除区域行政壁垒。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承担起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任,目前已探索构建“小管委会+大公司”运行管理模式,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尽可能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叠加两地政策红利,为入驻川渝高竹新区的企业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最近来咨询厂房租售的电话很多,现在政策好,很多企业都愿意来这里落户。”四川燕赵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世成说,企业购入川渝高竹新区的标准化厂房,可将产权证办到具体楼栋,更加方便融资、参加招投标等。

  “打破区域间的壁垒,才能为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基础和支撑。”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表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为实现市场一体化提供了助力。

  受访专家分析认为,相较于其他都市圈和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独特优势。川渝不仅地理相邻、人文相亲、产业相近,涉及的行政主体数量也相对较少,更有助于构建有效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近年来,川渝两地率先开展市场一体化先行先试,在此次发布的18条经验做法中,川渝两地共同建设统一市场的做法也获推广。

  “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突破口。”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共同建设统一市场方面,两地推进市场准入“异地同标”,实现营业执照异地互办互发、立等可取;实现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为企业在川渝自由流动提供便利;共建跨省公平竞争审查协作机制,共同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以实现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为例,川渝两地税务部门打通信息系统,重构流程,压减环节,实现跨省税务迁移全程“网办”、事项“秒办”,有效促进了川渝两地市场主体自由流动和生产要素高效配置。

  “原来企业办理跨省税务迁移,需要先在迁出地办理税务注销,再到迁入地重新开办,迁入迁出地两头跑,业务烦琐,办理时间往往要10多个工作日。”四川省税务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市场监管部门完成变更后,无须税务注销、重新开办,只需在电子税务局填写跨省税务迁移信息,系统会自动进行校验,实现企业实时迁移税务数据。今年1—8月,川渝两地办理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业务共计15笔。

  玩加电竞

  深化区域合作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近三年来,两地协同推动对外开放,统一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品牌,目前中欧班列(成渝)的开行班列数、货值均为全国第一,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近30%。

  一辆辆满载着液晶显示器、汽车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鸣笛出发,发往欧洲。据重庆海关统计,今年1—7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3293列,同比增长18.5%,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29%。

  成都正业佶祥平行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是中欧班列的获益者之一。早在2017年,该公司就看好“一带一路”发展前景,开辟了进出口汽车业务。“搭乘家门口的中欧班列,运输周期比海运至少缩短30多天。”该公司总经理陈友富介绍,凭借中欧班列(成渝)带来的低成本、高时效竞争优势,2017年到2022年,公司业务量增长约27倍。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上半年该公司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超500台,同比增长六成以上。

  “中欧班列的开行破除了西部内陆不靠海不沿边的瓶颈,为成渝地区对外开放开创了新渠道、打开了新空间。”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表示,川渝两地协同共建中欧班列(成渝),对川渝携手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意义重大,而且在实践中这条重要的开放通道越走越宽广。

  聚焦川渝两地企业跨区域办理电子口岸业务的迫切需求,成渝两地还推出“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监管模式,通过系统互通,实现“电子口岸卡”跨海关关区通办。自实施以来,川渝两地已设置39个受理点,服务企业1万余家,累计办理业务逾2万次,办理时长压缩2/3,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同处长江上游,川渝两地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两地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达81条,流经100多个地市和区县。

  三年多来,两省市深化生态环境共治,开展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司法协作,开展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共建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机制……通过一系列举措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探索出跨区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

  建章立制是第一步。聚焦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两省市人大开展协同立法;设立川渝环境资源司法协作巡回法庭,开展跨区域案件巡回审判,共建“大三峡·大巴山”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渝司法协作生态保护基地。

  还要扩大联防联控联治的“朋友圈”。“流域治理和保护,单靠哪一段使劲儿都不行,需要在‘联动’上做文章。”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川渝两地全面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在全国首创成立跨省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建立跨界河流联合巡查、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9项合作机制,2022年川渝跨界河流25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在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明星村,清澈的琼江水滋养着两岸群众,江对岸就是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柿花村。过去,由于流域内人口密集,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等污染面宽量大,再加上缺乏跨地区、跨部门联动机制,污染防治难度很大。自从川渝两地走上携手共治之路,三家镇和上下游的毗邻乡镇签订了联防联治协议,持续推进联合巡河、执法检查等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实现水清岸绿。

  川渝“一家亲”,亲不仅体现在“山水相连”,也包括逐步实现“社会互融”。两地联合发布3批311项“川渝通办”事项,居民身份证等34类电子证照互认共享,小学入学、员工录用、创业服务等7个“一件事”川渝通办、34项服务“免证办”;取消川渝地区座机通话长途费,推出两省市亲情号互设、跨省缴费等8项跨省通信服务;成渝日均开行动车组超100对,高峰时段三五分钟就有一趟列车开行……

  “只要5块钱,1个多小时就能到重庆主城区。”家住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的王力森说,他的儿子住在重庆市渝北区,现在乘坐“川渝20路”公交车就能直达重庆。最近,川渝20路公交线路大站快车开通试运营,单向车程减少约半小时。

  就在前不久,成渝中线高铁建设迎来新进展——成渝中线控制性工程蜀安隧道首块管片预制成功,标志着国内掘进距离最长、直径最大的土压平衡盾构隧道管片预制工程正式进入实质性生产阶段,为盾构按期始发和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川渝地区的重大工程,这条高铁建成后,将实现成渝50分钟通达,进一步拉近川渝的时空距离。

  三年多来,两地不断完善协调协商机制,通过建立党政联席会议等常态化工作机制、重大项目联合调度服务机制、协同立法机制、干部互派挂职机制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2020—2023年已实施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300余个、总投资超3.56万亿元。

  川渝互动以更加细微可感的方式渗透进市民生活,也让巴蜀儿女对双城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蜀ICP备11013724号网监备案号:自公网监5103000063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