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加电竞富临精工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新闻资讯     |      2023-05-16 18:05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为传统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和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汽车行业在带动工业结构升级、产业发展及全球GDP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受到全球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芯片结构性短缺、俄乌冲突等外部因素影响,全球汽车产销量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随着外部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缓释,对消费者信心的冲击随之淡化,汽车消费需求正在企稳改善。2022年以来,全球汽车市场复苏,其中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持续上升。根据JATO Dynamic统计,2022年1-11月全球乘用车市场终端累计销量5,914万辆,同比下滑幅度继续收窄为-4.7%;1-11月新能源汽车(NEV)终端累计销量达810万辆,同比增长51%;NEV市占率提升至14%,其中BEV(纯电动汽车)市占率为9%,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占率为3%。目前,亚太地区是全球最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人均汽车保有量低、潜在需求量大、需求增长迅速,国际汽车巨头以及本土整车企业纷纷加大在新兴市场的产能投入,新兴市场逐渐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主力军。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电动汽车在2023年迎来补贴退坡(同时购置税减免和车船使用费减免将持续),预计将仍旧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地位。根据JATO Dynamic统计,印度在2022年完成了对日本汽车市场的超越,2022年,印度新车销量约为472.5万辆,较上年增长25.7%,成为继中国和美国之后,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随着印度经济改革的推进,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大,已经吸引并获得中国本土主流汽车品牌的投资和进驻,带动提升中国汽车品牌海外市场份额。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及公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汽车行业牢牢把握住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分工和汽车制造产业转移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由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转变。在国内消费市场促进下,汽车行业的乘用车市场近年实现连续正增长,呈现“传统燃油车高端化、新能源汽车全面化”的发展特征。根据中汽协统计分析,2022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延续了去年的增长态势,其中乘用车在稳增长、促消费等政策拉动下,实现较快增长,为全年小幅增长贡献重要力量。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全年销量超68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迎来新的发展和增长阶段,汽车出口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屡创月度历史新高,自8月份以来月均出口量超过30万辆,全年出口突破300万辆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增长,中国品牌表现亮眼,紧抓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机遇全面向上,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其中乘用车市场份额接近50%,为近年新高。为有效应对传统汽车产业所带来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各国相继出台鼓励政策,部分国家制定了禁售燃油车的规划时间表,全球主流汽车强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供应链及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高,未来新能源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趋势。根据Canalys最新研究报告,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年增长55%,达1,010万辆;中国大陆是目前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2022年 59%的新能源车销售来自中国,共计 590万辆,占该地区所有轻型汽车销量的29%,比2021年上升15%;欧洲是第二大新能源车市场,所占市场份额为26%,共计销售260万辆;美国仅占全球销量的9%,但销量也有较大涨幅,销量为92万辆,增幅72%。Canalys预计,2028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将增加到3,000万辆;到2030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乘用车总销量的48%。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战略举措。2022年,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持续发展,规范行业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新能源补贴政策经历数次调整,补贴金额逐年下降,在此过程中,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逐步完成由政策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汽协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近两年来高速发展,连续 8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高于上年 12.1个百分点。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新发展阶段,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迎来新的发展和增长阶段。汽车零部件是构成汽车配件整体的各个单元及用于汽车配件加工的产品,同时也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汽车零部件在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在环保理念逐渐深入、技术不断升级的市场背景之下,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逐渐呈现出模块化和采购全球化。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全球化,汽车产业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整车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间基于市场形成的配套供应关系逐渐成熟,推动了零部件行业发展。随着欧美汽车消费市场的逐渐饱和以及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链的全球化拓展,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两级分化愈加明显,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出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和经营全球化等新特点,带来了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革新。北京研精毕智研究预测,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稳步发展,带动汽车零部件行业快速发展,按照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收入计算,预计到2028年汽车零部件产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3.9%。近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作为新兴汽车市场凭借成本优势、消费需求优势,吸引了众多国际汽车巨头建厂布局,世界汽车零部件知名企业的本地化生产给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加快了到我国合资或独资设厂的进程。本土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服务品质正逐步打入国际整车厂的零部件配套体系,紧抓市场开放所提供的发展机遇,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改造提升了自身的研发技术、管理能力和生产水平,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一批颇具实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其中部分企业已经进入了国际品牌汽车整车厂全球采购体系,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日益成熟,对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带来了深刻影响。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正在进入“深度国产替代”的新阶段,特别是核心零部件领域由国际厂商主导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汽车智能电动变革也带来了汽车零部件企业品牌力与产品力的重塑,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一批颇具实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其中部分企业已经进入了国际品牌汽车整车厂全球采购体系,这些企业在汽车智能化、轻量化以及热管理系统上有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国内零部件厂商地位不断提升,深度国产化为具备先进制造能力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未来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从中长期来看,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国际采购商加强对我国汽车零部件的采购力度、国产替代的产业趋势和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随着外部环境好转,上游原材料供应产能将逐步恢复,各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将会开始稳步回暖,2022-2028年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将会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而持续增长,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回暖,将对国内零部件厂商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公司长期深耕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领域,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与市场开拓,已成为国内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其主要产品精密液压零部件和电磁驱动零部件首先实现国产替代。公司依托精密制造优势,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及增量零部件,包括热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减速器、智能减震系统等,主要代表产品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车载减速器总成和可变阻尼减震器电磁阀(CDC)系列产品等。公司在电动VVT以及智能电控零部件的技术储备、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具有先发优势,在高门槛的技术条件下,更具市场竞争力。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目前已经形成主机市场为主、售后市场为辅,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快速突破的格局。公司现有主机市场客户 60余家,其中国内市场客户涵盖了上汽、广汽、比亚迪002594)、华为、联合电子、吉利、长城以及“造车新势力” 代表理想、蔚来、小鹏等国内自主品牌主机厂;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日产等国内合资品牌主机厂。境外主机市场客户包括思达耐、雷诺、PSA、北美通用、奥迪、大众印度等主机客户;公司境外售后市场客户包括盖茨、辉门、墨西哥 KUO、科勒及富兰克等全球主流品牌。在国外主机配套市场中,公司发动机精密零部件主要竞争对手:德国伊纳轴承公司(INA)、美国博格华纳(BorgWarner)、伊顿(EATON)、日本NTN轴承株式会社、法国Bontaz(喷达);公司电磁驱动零部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德尔福公司(Delphi)、美国博格华纳(BorgWarner)、日本株式会社三国、日本电装株式会社(DENSO)、德国海力达(Hilite)。在全球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具有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系统技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前景向好,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主要助动力。受益于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增长,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系统渗透率近年来持续上涨,搭载量持续攀升,2022年全年销量达578万台,同比增速77%。整车动力性、经济性等市场需求定义了电驱动产品,要求其做到低成本、高性能、小型化和轻量化,电驱动系统呈现出集成化、高速化及高效率的技术趋势,随着技术要求提高,车载减速器随“三合一”(电机+电控+减速器)驱动总成走向主流,因此,进入潜在的未来核心电驱动厂商对减速器等零部件企业至关重要。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是驾乘安全与舒适性的重要保证,其相较燃油车有根本性改变。从功能看,新能源汽车增加了动力电池的制热需求;从实现方式看,新能源汽车空调制热时需要额外增加PTC或热泵,压缩机需升级为电动压缩机,三电系统热管理也需要增加相应的回路。其整体构造更加复杂,涉及零部件更多,为了避免复杂系统带来的管路冗余,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正朝着集成化发展。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复杂化、集成化带来ASP (平均单车售价)相较传统燃油车 2-3倍的提升。根据NE时代测算,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市场规模可达1,000亿元以上,2021-2025年 GAGR 28.2%。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攀升与国内新能源整车厂的崛起,热管理系统供应链不断向国内转移;国内热管理企业兼具贴近市场和低成本两大优势,随着技术与生产水平的逐渐成熟,部分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或并购等方式掌握了局部模块的整合能力,国内热管理企业在局部模块的基础上继续延伸,打造更高效的集成化热管理系统。随着比亚迪DMI超级混动被消费者认可并快速放量,国内吉利、长城、长安等多家主机厂迅速跟进,对于具备高效发动机的EVVT、电子主水泵、变排量机油泵电磁阀、摇臂液压挺杆等,以及DHT(DMI)总成及其零部件(电子油泵、电磁阀、齿轴、差速器等)开发制造能力的新能源智能电控系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巨大的机会和市场优势。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655GWh,同比增长100%。其中,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 480GWh,同比增长超1倍;储能市场出货量为130GWh,同比增速170%。锂电池2022年快速增长的因素有:1)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带动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长超 1倍;2)2022年海外市场需求继续高增长,带动国内一二线电池企业出口规模提升,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数额近3426.6亿元,比2021年增长86.7%,再创历史新高。正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和应用范围。正极材料在电池材料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30%-40%,直接决定电池整体成本,是锂电池产业链中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材料。随着“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发展共识,在能源革命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开始迎来蓬勃发展时期,带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需求提升。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正极材料,也是目前主流的锂电正极材料,相比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具有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优、寿命更长等优势,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占比有提升空间、在储能领域的潜在市场空间相对更大。储能,即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储能电池应用场景丰富,当前主要的应用场景有电网储能、发电储能、通信基站储能和家庭储能。锂离子电池技术和产业链已发展多年,相对成熟,且其具有污染小、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效率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是当前储能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凭借低成本、高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等优势,是目前电网储能配置的主要选择。过去两年,国家陆续出台新型储能政策法规,推动和支持储能发展。2021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年国内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 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2022年1月2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是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核心指导方案,要求到 2030年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2022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创新储能发展商业模式,明确储能价格形成机制,鼓励储能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力用户提供各类调节服务;创新协同运行模式,有序推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预测,2025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超300GWh。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加持下,预计到 2025年储能将形成千亿级市场,储能行业将迎来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下游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的带动下,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2022年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出货量依然高于三元动力电池。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2022年中国磷酸铁锂型动力电池出货量291GWh,市场占比61%,三元动力型电池出货量189GWh,市场占比39%。磷酸铁锂体系市场占比仍维持 50%以上。主要是基于:1)锂盐价格处于高位,磷酸铁锂电池相比三元电池瓦时成本少 0.1元;2)CTP、刀片电池、OS电池等技术的应用推动国内部分磷酸铁锂车型续航超600KM以上,实现对原有的三元5系体系电池的替代;3)主打磷酸铁锂电池的比亚迪2022年车型销量186.3万辆,同比增长超2倍,市场占比由2021年的17%上升至2022年超27%,推动磷酸铁锂电池渗透率的提升。随着磷酸铁锂电池的低温性能持续改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进步、热管理系统的进步以及热泵空调的逐步普及,改善了搭载磷酸铁锂电池车型的低温续航能力,磷酸铁锂应用车型不断丰富,磷酸铁锂电池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配套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2022年磷酸铁锂装动力电池装车量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2年1-12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4.6GWh,累计同比增长 90.7%。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 183.8GWh,占总装车量 62.4%,累计同比增长130.2%;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110.4GWh,占总装车量37.5%,累计同比增长48.6%。公司子公司江西升华是一家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草酸亚铁技术路线的开创者及新一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的引领者,具备独特的技术工艺路线以及行业领先的技术性能指标。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也可以应用于储能电池。江西升华积极把握市场变化,对内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品技术升级,与战略客户协同研发新一代磷酸铁锂产品;投资新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扩大锂电正极材料产品市场规模,努力提升产能产量。对外积极引进产业链生态伙伴及战略投资者,与宁德时代300750)、蜂巢能源等知名客户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上游锂矿及锂材料企业、锂生态企业在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锂电上游原材料产业布局及产业投资方面建立持续、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保障公司磷酸铁锂业务上游锂资源的供应和成本优化,增强公司新能源磷酸铁锂业务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目前已在产能布局、技术升级及市场站位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主要生产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技术路线和发展优势。随着行业内技术工艺的不断成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最终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品质、低成本”。伴随着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优势和技术性能指标进一步提升,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主机厂大量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的带动下,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2022年,镍、钴、碳酸锂等锂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和供应紧缺,压缩电池上游原材料的利润空间,影响产能释放。多技术路线与材料领域的突破与并存,催生锂电正极材料体系多元化需求,驱动材料企业不断进行产品迭代和技术革新。如磷酸锰铁锂(LMFP)作为磷酸铁锂的升级版,凭借高电压、高安全性、高耐热性、高性价比等优势将成为磷酸铁锂升级改良的新方向。具有资源优势、规模效应及产业链一体化的锂电正极材料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将以其规模及成本优势,为锂电正极材料的市场竞争格局带来新变量。基于对未来市场前景的看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规划及投建产能规模大幅度增长。随着产能的投建和释放,市场可能出现高端产能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对于行业格局重塑会有较大影响。拥有工艺技术优势、成本控制优势、供应链支撑优势以及与头部电池企业及终端客户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才能够在未来竞争和格局重塑中抢占先机。2022年,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新增产能快速提升并逐步释放,持续批量供应;产品和技术工艺升级进展顺利,磷酸盐系新产品(包括磷酸锰铁锂材料)开发进展顺利,与核心客户合作持续稳定。公司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生产经验、产能规模和客户粘性优势,以及市场份额扩大和品牌影响力提升,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目前正在产能布局、中高端市场占位、供应链布局及持续降本等方面为未来竞争力持续提升打下基础。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以挺柱、摇臂、喷嘴、张紧器及缸内直喷高压油泵泵壳为主的精密液压零部件,应用于汽车发动机;以VVT、VVL、油泵电磁阀为主的电磁驱动精密零部件,应用于汽车发动机。以电子水泵、电子油泵、智能热管理集成模块及电控执行器为主的电子驱动系列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传统汽车的热管理及动力系统;车载减速器总成、高精度齿轴及壳体等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车载电驱动系统;变速箱电磁阀系列产品应用于自动变速箱和混动变速箱的电液控制系统,可变阻尼减震器电磁阀系列产品应用于智能悬架系统。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所需的主要坯料/成品、原辅材料、外购标准件及其他物资采购,由采购部向供应商统一负责开发与采购。按照采购类型不同,分为成熟产品采购、新品开发采购、大宗物资采购和零星采购。每月中旬公司计划物流部依据与主机厂签订的月度订单结合库存情况,编制次月生产计划,并组织安排事业部生成及采购完成交付。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采取专业生产与外协加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汽车零部件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热处理、精密加工、产品装配、检测等是保证产品质量与竞争力的关键,这些关键工序制造由公司完成。公司仅向外协供应商采购坯料和外协加工服务,这种生产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由于公司产品为主机厂配套的发动机机型各有不同,因而公司产品生产具有多品种、中小批量、定制(非标准件)生产的特点。公司的生产模式为“核心零部件自制和总装(检测)”,采用“预测+库存拉动”的方式组织生产。事业部在生产组织过程中积极运用精益生产工具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施精益改善缩短生产节拍、缩短换线周期,以实现快速响应、缩短交付周期、降低库存水平以提升公司经营绩效。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的销售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产品主要向国内外主机厂配套销售,少部分产品通过外贸公司或跨国公司等渠道销往国内外市场。境内主机市场,公司通常在当年年末或下年年初与发动机主机厂签订下年度采购合同,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相关物流协议。国内售后市场,实行限价销售。境外主机市场,对已在中国合资配套的境外主机厂商,外延业务至其外方市场;对还未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的境外客户,公司直接与境外客户进行业务合作。境外售后市场,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即直接同客户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和与专业出口贸易公司进行合作。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实行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供应商开发程序主要用于选择、评估、认可及管理满足公司原材料采购需求的供应商,通过初步筛选、现场考察、试加工与试采购等环节,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玩加电竞供货能力、服务能力、价格进行综合考量。供应商通过考核后被确定为合格供应商。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严格遵循采购流程,建立了《采购及供方管理程序》、《采购及付款流程》、《生产计划控制程序》、《合同协议评审制度》等完善的采购制度,以及包括供应商开发程序、物料采购程序、不合格供应商淘汰程序、不合格品处理程序等在内的一套严格的采购管理流程,能够依照制度对物资采购环节进行管控。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采取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按需生产方式,即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进行生产。由销售部统一接受订单后,编制需求计划输出给计划物流部,计划物流部根据实际原材料和成品库存编制采购计划输出给采购部,采购部按计划采购,计划物流部编制生产计划输出给生产部,生产部按计划组织生产,工程设备部对机器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品质部对原料、制造过程、成品出入库进行检验和监督。整个正极材料生产流程中,耗时最长、工艺要求最高、最能影响产能规模的是窑炉烧结环节。因此,通常以窑炉作为生产线的标识,一个窑炉对应一条生产线)销售模式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全部采取直销方式。公司销售部门与锂电池制造商初步确定合作意向后,即向客户送样;客户经过样品检测、实验验证以及相关阶段考察合格后,将公司认定为合格供应商,然后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公司根据与客户签订的销售合同或订单安排生产和出货计划。公司子公司江西升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采用固相法+草酸亚铁工艺路线。该技术以二价铁源为原料,与其他采用三价铁源的路线比较,不需要进行碳热还原反应,材料碳包覆均匀,制成工艺简单,产品技术性能具有高压实密度,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等优势,特别受到高端动力市场青睐。公司坚持牢牢把握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主赛道,以现有核心技术为依托,加快新能源智能电控产业布局,加快新能源热管理系统、车载电驱动系统经营规模化和产业化,推动公司业务从传统的精密加工向智能电控及机电一体化方向升级,同步积极加快布局磷酸铁钾正极材料产能,持续推进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加强与产业链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快速在新能源产业抢滩卡位,不断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公司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及汽车智能电控解决方案的综合供应商,实现“智控领军、铁锂龙头”的战略目标。公司的战略聚焦使得公司在充分发挥与公司智能智造业务协同效应的同时,将内外部资源聚力到汽车电动化的基础材料——动力电池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业和汽车智能化的关键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及增量零部件领域。公司经营管理团队坚持“目标导向、深究、专业、极致”的经营理念,继续在两个共同服务一线主机厂的协同领域加快产业布局,推进产融结合,为全球客户提供富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新能源产业赛道的快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公司是从事汽车精密零部件及锂电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智能汽车精密电磁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公司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汽车零部件业务领域已取得授权专利300余项,建立企业标准数百项。公司作为第一、第二起草单位,共起草制订行业标准4项。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涉及材料、机械设计、精密加工、模拟仿真等多个专业领域,具备从产品概念设计到样件生产和过程实验验证能力;公司还与比亚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上汽、广汽、长城、通用、大众、理想、蔚来、小鹏、博世联电等下游客户的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了长期的产品合作研发关系,以快速响应整车厂或主机厂的技术需求和产品需求。公司一直与各主机厂保持着密切的同步研发,并以开放共享的理念与主机厂共享产品的设计及加工中的工艺和技术,为主机厂的产品更新和技术进步提供支持。与主机厂同步研发及为主机厂提供研发服务,确保了公司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及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经过多年持续的技术研发创新,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已形成相对领先的生产技术。同时,随着公司规模化生产工艺及制备流程的持续改进,公司在生产环节积累了独有的特殊工艺技术,能在保证产品质量、性能、产量、一致性的基础之上,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公司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前端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完善的研发体系保证了公司磷酸盐体系正极材料研发技术和产品性能的领先性。完善领先的生产技术与特有的生产工艺,构建了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赢得了重要客户的认可。公司已经具备了深长盲孔精密加工、激光自动焊接、高精密零部件机加工、自动化装配及综合性能测试等技术,并得到稳定可靠的批量化应用。公司已拥有高端精密的生产设备、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成熟稳定的技术工艺、高效严格的现场管理等生产要素,拥有各类精密零部件产品的开发、成型、加工、装配及检测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高精度、高一致性的发动机零部件产品,确立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精密制造技术优势。公司在多年的精密制造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深耕研发,已掌握了微特电机技术、电控及软件技术,把握住了行业的市场机遇,推动公司业务从传统的精密加工向智能电控及机电一体化方向升级,主要产品由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领域的应用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热管理系统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及零部件及混合动力系统零部件等领域的应用转型。同时,公司精密智造的经验和优势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产能建设、产线布局及生产过程中也得到了体现和发挥。公司精益管理主要体现在成本管控和质量管理。公司通过精益产品设计、持续改进和革新工艺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实施平台化生产、优化生产线模式、深入供应链管理、推行全员质量成本控制和精益生产等方式,确保对成本的精确管控,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具有一定的成本领先优势。确保公司核心产品在行业竞争中处于成本领先优势。公司通过了IATF16949:2016体系认证、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具有国际认可的实验检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持续开展提案改善,确保质量管控体系有效运行,得到国内外主流优质客户的认可。公司对产品成本的精确管控,确保了公司的主导产品在与外资企业竞争时具有价格优势,特别是针对主机厂的中小批量产品时,公司相对于外资零部件厂商具有更强的成本优势。在保持产品成本优势的同时,公司产品品质得到了业内客户的广泛认可,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多次荣获国内外主机厂颁发的“优秀供应商”等荣誉称号。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产品在压实密度、比容量、电压平台、热稳定性、循环性能、一致性等方面均表现优异,产品综合性能高,能较好的保持各性能属性的均衡状态,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精益管理优势和产品的性能、品质赢得了核心客户及一线主机厂的高度认可。经过多年的业务扩展,公司已同国内外众多主机厂建立了长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产品质量、价格、交付能力、同步研发能力、生产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客户认可,公司在客户主机开发的早期参与客户的同步研发并了解客户的配套需求。同时,公司依托主机厂客户合作关系,跟随传统燃油车客户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切入,继续与主机厂客户进行合作研发、同步研发。公司依托目前联合电子(UAES)、华为、新势力车企等客户的合作关系及需求,在新能源车载电驱动减速器项目持续爬坡增量的情况下,继续导入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系统及关键部件业务,形成系统集成优势。在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领域,公司已经与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比亚迪等国内知名锂电池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良好稳定的客户关系有助于公司巩固市场份额,确保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得到了一线主机厂的认可,与核心锂电池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稳定持续。公司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形成了交互生态和产业链协同,为进一步扩大公司市场影响力,提升公司行业地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22年,面临全球芯片短缺、国际局势冲突、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情况,我国汽车产业链及供应链承压较大,在各部门统筹协调、促消费稳增长的政策支持下,汽车产业链迅速复工复产,汽车消费韧性凸显,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呈现高速增长,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大幅提升,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受外部环境影响短期承压,公司克服经济下行、材料涨价、芯片短缺、高温限电等不利因素,公司经营管理层积极贯彻执行董事会战略部署,坚持“行稳致远、应变求实”的经营策略,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聚焦基础材料和关键部件,公司智能电控产业的智能热管理系统和新能源电驱动系统业务等新产品批量交付,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大幅提升,经营绩效持续提升,整体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受益于国际主流车企加快高能量密度车型的切换,公司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产能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下,公司成本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产能逐步释放,订单增加、稳定供应,市场占有率提升,整体业绩向好。(2)得益于公司前期加大研发投入、产能布局以及深化新能源、新势力车企客户合作关系,公司新能源汽车及混合动力增量零部件业务产品线逐步进入收获期并贡献业绩。(3)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着力高端产能投建,对江西升华宜春基地老旧产线及房屋进行了拆除重建,在承担拆除损失的背景下,公司仍实现经营业绩较大幅度增长。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快速增长和加快产能布局,为进一步持续快速增长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打下扎实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34,673.2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76.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520.3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1.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 69,539.4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2.17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833,341.17万元,较年初增长59.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78,772.34元,较年初增长88.90%。按照业务类别,汽车零部件业务营业收入为24.69亿元,同比上升23.29%;锂电正极材料业务营业收入为 48.78亿元,同比上升645.89%。公司经过多年探索和转型,逐步形成以 VVT、挺柱、摇臂、喷嘴、电磁阀为主的发动机精密零部件,以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热管理集成模块以及智能控制器为主的智能电控系统零部件,以减速器、精密齿轴、差速器为主的新能源电驱动系统零部件三大产品系列的产业格局。报告期内,为适应公司智能电控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热管理系统及零部件集成化、平台化,公司子公司芯智热控在绵阳市涪城区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热管理系统集成模块及核心零部件(电子水泵、电控执行器、电子油泵、直流无刷电机)项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市场需求。面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动市场的发展趋势,国际、国内电机、电控、减速器企业巨头纷纷转型电驱动总成 Tier1,公司下游整车企业也开始自主开发电驱动总成。公司经营层实时关注电驱动部件市场端供需状况和相关产品渗透率指标,结合实际经营情况,同步调整了产业布局,并成功获取了主流客户的动力总成项目,纵向整合并赋能公司齿轴、差速器部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升以及产品性能升级,热管理系统行业未来市场空间和单品价值较大。在热管理集成模块,公司立足优秀单品并绑定优质客户,积极布局细分赛道,向上打造系统解决能力,向下赋能小水泵、水阀、执行器等子零件产品平台化和爆款化,快速提升单品竞争力。随着比亚迪DMI超级混动被消费者认可,国内吉利、长城、长安等多家主机厂迅速跟进,公司对应的具备高效发动机的 EVVT、电子主水泵、变排量机油泵电磁阀、摇臂液压挺杆等,以及DHT(DMI)总成及其零部件(电子油泵、电磁阀、齿轴、差速器等)获得巨大的市场机会。(1)开展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持续改进管理。主要通过实施VAVE降本、生产效率、OEE、标准工时偏差、百元产值等方面进行改善提升,增加经济效益。(2)衰退期产品EOP(End-of-Production产品生命周期结束)管理。公司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对处于衰退期的产品,制定EOP项目对应的断点方案及措施,保留并提升摇臂挺柱、泵壳等具有竞争力的产品。(3)搭建项目开发成本管控体系,通过开发费用预算与实际管控,从项目开发成本的策划,执行、检查及差异分析复盘,有效管控项目开发费用,保证成本核心竞争力。公司根据汽车零部件业务产业战略格局,并审慎评估客户对有关产品的需求进度,二期厂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格局和产线规模日益成熟,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量零部件领域,车载电驱动减速器产线万台,同步已经与知名头部客户签订电驱动三合一动力总成制造协议,将于2023年5月投产,动力总成线万台套年产能,已经全部形成。同时,已形成了变速箱电磁阀年700万只,GDI泵壳年320万只、减速器齿轴年40万套、减速器壳体年 18万套的产能,芯智热控也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热管理模块及零部件集成化、平台化建设,电子水泵、集成模块等智能电控产线均进行了新增和技改扩能,已形成电子主水泵年60万台、电子油泵年30万台产能,相关项目已实现量产。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布局充分考虑与客户技术创新及产品升级的发展趋势,结合子公司江西升华磷酸锰铁锂(LMPF)材料的技术工艺方案,射洪基地一期和二期兼具磷酸铁锂和磷酸锰铁锂两种材料的工艺及生产要求,可满足客户和市场对磷酸盐正极材料的多元化需求。为加快项目建设,减轻产品交付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司于2022年6月将募投项目“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产业项目”的“智能热管理系统”的全部剩余资金 24,959万元用于富临新能源实施的“年产 6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射洪二期),变更后的实施地点位于四川射洪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为更好发挥项目规模效益,结合项目环评、能评相关条件以及厂房设备集约化的条件,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射洪二期增加设备装机,项目已具备年产8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产能,子公司江西升华磷酸铁锂短期具备14万吨的年产能。子公司江西升华与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合同书》,先行投资新建年产15万吨新型高压实磷酸铁锂及配套主材一体化项目。后续将根据项目建设情况,要素、资源配置及市场需求适时启动二期投建。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需求增长及公司智能电控新增产能的释放,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销量同比大幅提升,共同推动公司业绩增长。传统汽车零部件板块:(1)电动VVT获得比亚迪新型DMI混动发动机及理想混动发动机等主流项目定点,广汽乘用车电动VVT项目已正式量产,实现营收;(2)电磁阀获得比亚迪DMi 混动变速箱电磁阀项目定点;(3)长安、吉利、广汽乘用车、PSA、上汽乘用车等多个VVT项目已正式量产,实现营收;(4)摇臂挺柱类获取主流新势力增程器项目定点;且大众 EA888摇臂和吉利混动发动机摇臂挺柱已正式量产;(5)喷嘴类获取PSA、上汽通用五菱混动发动机项目正式定点;大众EA211 1.5T和吉利等项目进入量产;(6)油泵电磁阀类获得东风日产&日产、长安等客户正式定点;大众1.5T和吉利等项目已全面量产。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板块:(1)600W、400W、450W、200W电子水泵系列已在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601633)量产,并新获得比亚迪、长安汽车、奇瑞汽车、柳州赛克和主流新势力增程器等多个客户项目定点;(2)智能热管理集成模块新获得纯电新势力项目定点;已定点的增程新势力项目正常交样和转化中,预计2023年批量;(3)电子油泵供高效油冷电驱系列动力总成,进入批量生产;已经定点的纯电主流新势力油泵顺利交样,预计2023年投产;下一代技术油泵样件已经交付主流新势力客户测试;(4)配套联合电子交付主流增程式新势力的减速器,和配套油冷电驱动的强劲新势力的减速器项目已正式量产,营收逐步扩大;(5)齿轴产业获取主流客户蔚邦和增程主流新势力多合一项目正式定点,且多个主流项目参与交样,获得一线)智能悬架CDC电磁阀通过减振器总成厂家搭载东风岚图等项目已顺利批量投产,并获取宁江山川和淅减新项目定点,终端供货上汽、长安和红旗以及新能源龙头企业项目;已经定点的新能源龙头比亚迪公司项目顺利进行,预计2023年批量投产。为加深在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领域的战略合作和产业布局,宁德时代于2022年2月对2021年首期增资江西升华的选择权进行行使,即将原投资协议约定“宁德时代指定方认购目标公司增加的注册资本人民币4,400万元”进一步明确为宁德时代直接增资,同时宁德时代行使原投资协议对江西升华进一步增资人民币1亿元的权利,宁德时代最终以人民币14,400万元认购江西升华增加的相同金额的注册资本,本次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江西升华60%的股权,宁德时代和晨道资本分别持有江西升华20%的股份。江西升华作为宁德时代的合格供应商,与宁德时代建立了以资本为纽带的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宁德时代对其进一步增资,有利于提升公司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行业地位。公司将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与客户技术创新升级趋势紧密结合,持续满足客户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公司整体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公司不断深化战略供应链建设,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深度战略合作,实现产业链共赢。报告期内,公司与赣锋锂业002460)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双方在新能源产业上下游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锂盐产品供应、磷酸铁锂正极产品供应、产业投资及项目运营、新型锂盐领域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公司与江特电机002176)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锂电材料产业产能优化布局及产业投资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构筑良性互动、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公司与宜春市人民政府、江特电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新型锂盐全产业链体系;与宜丰县人民政府、江特电机全资子公司江西江特矿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招商项目合同书》,与江特矿业共同投资建设年产不低于5万吨新型锂盐项目。公司不断深化战略供应商合作,通过投资、签订采购长单等方式进入供应链上游环节,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拓展原材料供应渠道,保障了公司原材料供应安全和成本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动进 2021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工作,公司于2022年1月3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关于同意绵阳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1〕3933号),顺利完成再融资反馈意见回复、路演、及审核发行等工作,成功向16名特定对象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66,577,896股,募集资金1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产业项目和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有效加快产能建设,推动射洪二期项目8万吨磷酸铁锂产能正式投产,一期项目6万吨产能实现产能升级。本次非公开发行的成功发行和圆满实施,开启了公司产融结合新篇章,使公司资本结构得到优化,营运资金得到有效补充,一定程度上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项目资金需求,有利于扩大公司业务规模,夯实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的竞争优势,为公司抵御不确定性风险和后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报告期内,为加快公司新能源热管理系统产业的发展,充分调动经营管理团队、核心骨干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公司对子公司芯智热控实施增资扩股并引入员工持股平台,增资方合计增资额为1,021万元。为加快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产业的发展,实现“智控领军、铁锂龙头”的战略目标,公司将持有的子公司江西升华 3.76%股权转让给员工持股平台,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开展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子公司引入持股平台将进一步完善与员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经营管理团队和核心骨干员工的积极性,保障核心人员稳定、积极、 长期投入工作,同时加速推进产业板块增长、创变,将有力的促进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公司 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一类限制性股票第一个解除限售期解除限售条件成就、第二类限制性股票首次/预留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归属条件成就,公司按照激励计划相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激励对象办理限制性股票解除限售事宜、限制性股票归属事宜。第一期激励计划条件顺利成就、完成行权归属,是公司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的新起点,充分调动了员工积极性,提升了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接听投资者来电、回复投资者邮件、回答互动易提问、召开业绩说明会,以及在再融资路演期间、年度业绩说明会及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后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等各类形式,与机构投资者(含 QFII)、个人投资者等各类投资者保持良好互动,建立了多元化投资者关系。公司投资者关系团队积极开展线上投资者交流、线下实地调研活动,帮助投资者更加直观了解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积极推动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价值传递工作,快速提升与公司行业市场地位匹配的资本市场形象,强化服务和回报股东的意识。公司股票于2022年10月被深交所列入融资融券标的股票,2022年12月加入深市核心指数体系——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样本股,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影响力。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和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有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弯道超车”,实现产业崛起。TrendForce研报显示,2022年全球汽车销量为8,105万辆,与2021年销量几乎持平,预估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销量有机会恢复增长态势,达8,410万辆,年增3.8%。2022年,国内受经济形势影响居民收入预期降低,中低收入首购群体消费信心不振,由此造成市场基数最大的经济型燃油车市场承压较大,受宏观经济、消费信心、汽车库存压力等因素影响,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在2023年各大细分市场增长速度会呈现不同程度放缓。2023年,随着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和消费活力,以及芯片供应短缺问题得到缓解,中汽协预测,2023年我国汽车市场将继续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保持3%左右增长水平;2023年全年总销量预计2,760万辆左右,乘用车规模2,38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将达到900万辆。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与汽车行业发展状况和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国内企业凭借传统细分领域及前沿领域开拓等优势,且其成本优势及自主品牌整车客户偏好构成了打破国际厂商垄断或主导地位的主要因素。全球经济疲软导致海外汽车零部件供应链风险加剧,而国内主流整车企业对国内相关零部件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深度国产替代趋势不断加强。从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现状看,汽车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依赖于海外进口,电子元器件领域涨价的幅度较为明显,由于核心生产商来自于日本和韩国,出口的难度和生产难度骤增,直接导致部件因此而大规模涨价。汽车零部件价格主要受原材料成本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总体上看,短期内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价格将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至202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4.8万亿元。行业长期向好势头不变,随着技术创新,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近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持续较高,行业呈高成长性,在“碳中和”背景下,行业长期景气度更有保障。据SNEResearch测算,2020-2030年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呈23.6%的年化增速;且纯电动汽车(BEV)的占比也将由2020年37%提升至2030年84%,平均单车带电量也将有所提升;预计到2035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160亿美元,比2023年预计将达到的规模(1210亿美元)增长四倍。到2035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90%左右,达到8,000万辆。全球电动汽车电池生产需求预计将达到5.3太瓦时(TWh)。国内新能源汽车也受政策主导及多元因素驱动,渗透率持续提升,根据乘联会统计,2022年乘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7.6%,较2021年提升12.6%,未来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仍会快速提升,乘联会预测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85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将达36%。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强劲,代表中国高端汽车制造取得重大突破,主要聚焦在电动汽车市场,形成了高低两端强势增长的态势。尤其国内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增加大量新的电动化智能技术,新四化指数整体呈现稳步上扬的格局。随着芯片综合算力、硬件装备技术指标、软件日趋成熟完善的推动下,乘用车产品的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升级推动力,拉动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在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22年第12批)中,有44款新能源乘用车入选,其中新能源纯电乘用车31个、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13个,包括磷酸铁锂电池车型19款,以及磷酸铁锂/三元混搭电池车型。随着新能源汽销量大增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产业链中各种原材料的供需不平衡,磷酸铁锂材料凭借成本和性能优势,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电池的增长主力,随着磷酸铁锂应用车型的不断丰富,磷酸铁锂电池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配套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储能产业在项目规划和产能布局等方面加速发展,特别是储能的市场地位、商业模式和经济价值在政策层面逐渐得到承认,随着电化学储能的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新能源加储能的融合发展态势。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储能电池作为最核心的载体,产业增长速度和空间快速提升。磷酸铁锂电池凭借低成本、高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等优势,是目前电网储能电池配置的主要选择。随着大规模储能设施的投建以及海外储能市场的爆发,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配套和消纳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将牢牢把握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继续围绕新能源汽车主赛道,以现有核心技术为依托,加快新能源智能电控产业布局,加快智能热管理系统、新能源车载电驱动系统经营规模化和产业化,推动公司业务从传统的精密加工向智能电控及机电一体化方向升级;同步积极优化布局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持续推进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加强与产业链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实现在新能源赛道的稳健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公司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及汽车智能电控解决方案的综合供应商,实现“智控领军、铁锂龙头”的战略目标。2023年,在国内经济逐步放开、芯片供应恢复以及政策支持和汽车出口等有利因素影响下,汽车市场整体向好,新能源汽车将保持向上趋势,但依然面临全球通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口老龄化等风险,随着芯片短缺问题逐步解决,汽车出口压力或将转移至国内,导致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剧;加之2022年底减征购置税等政策,部分消费提前释放导致年底库存较高,2023年汽车市场存在去库存压力。公司在此背景下,也面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压力,还面临部分传统产品EOP(End-of-Production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带来的经营压力,因此,选择优秀客户的长周期、爆款化项目尤为重要,并对其项目获取、转化和量产进行专项策划和实施。2023年,公司汽车零部件板块和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板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聚焦爆款、长周期、平台化项目,围绕质量、成本指标,基于质量和成本有效管控,达成过程受控、系统稳定;以目标为导向,集中核心资源,持续打造产品竞争力。①围绕量产阶段所对应的RTY(一次合格率)、产品毛利率管控,通过优化工艺、提升高价值设备效率、产线瓶颈工序节拍、OEE,以及延申供应链VAVE等专项改善,持续提升RTY和毛利率指标。②围绕转化各阶段所对应的RTY、开发费用、产品成本管控。实施产品平台化策略,对各项指标进行专项改善,成本管控通过目标管控和专项费用管控传导至产业链;供应链端基于产品平台化策略,寻找战略供应商或延伸产业链的方式,打造具有长期竞争优势、更敏捷、更弹性的供应链。③建立以关键目标导向的考核机制,以项目立项奖、创新改善立项奖、合理化建议奖励等方式,对解决问题的速度、指标有更高要求的爆款、长周期、平台化项目进行正激励,对PK项目未达成目标,关键事件未达成进行负激励,形成正负激励双向考核机制。公司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能源汽车智控产业依托原有合作关系,跟随传统燃油车客户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切入,依托联合电子(UAES)、华为等客户的合作关系及需求,在新能源车载电驱动减速器项目持续爬坡增量的情况下,继续导入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系统及关键部件业务,形成系统集成优势。新产业板块:①公司动力总成项目立足于已有的核心减速器总成项目,做好总成产业投资所对应的成本、质量、投产时间受控;②齿轴项目在内部减速器及总成自配基础上,大力拓展国内主流造车新势力的配套,迅速推动进入混动领域,获取与头部的合作机会。③差速器在自足自配基础上,积极推进导入主流资源。④主水泵业务加大获取头部市场份额,迅速转化主流客户的配套合作。⑥电子油泵在保证原有客户配套基础上,迅速拓展DHT混动电子油泵与核心客户的配套。⑦热管理集成模块向上打造系统解决能力,下层小水泵、水阀等子零件平台化和爆款化,提升单品竞争力。专项开发膨胀阀。电控系统在服务热管理、EVVT、CDC版块以外,形成价值外溢,实现客户多元化。⑧基于CDC阀产业化基础,拓展控制器、传感器的预研,寻求减震器资源、探索变阻尼悬架系统以及智能悬架发展方向。传统产业板块,①保持摇臂、挺柱、GDI泵壳、喷嘴等成熟量产项目市场份额。②重新定义中置式VVT平台化标准,整合资源,持续提升已有项目对应毛利率、质量、效率的核心竞争力。③基于质量稳定、成本受控,保证变速箱电磁阀在现有AT的配套供应下,DCT新项目的批量供应,全面推动DMI项目及其他混动机型转化。④确保电动VVT新定点项目顺利量产,及其他项目转化受控,拓展新的项目定点和转化。⑤自制CDC电磁阀、电动VVT、智能热管理系统、差速器核心轴、变速箱电磁阀等新产业产品核心机加零部件,打造成本竞争力。持续加强产品研发、技术升级迭代,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推动新产品新市场拓展;加强生态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和海外产业链及供应链的战略合作,加强产业链的战略合作升级及价值延伸,推动锂电正极上下游一体化的资本合作,建立生态协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快战略生态合作进程。基于产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根据客户的需要优化产能区域布局,不断提升有效产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加快磷酸铁锂新增产能项目和上游锂资源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积极响应核心客户需求,保障产品质量和交付,持续推进精益化生产及精细化管理,通过管理优化和技术创新持续降本增效,进一步提升江西升华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支持实业发展的机遇,借助资本市场平台和融资工具,加强产融结合,进一步健全投融资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和ESG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价值传递工作,强化服务和回报股东的意识,进一步提升产业领域和资本市场的形象和影响力,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受国六标准、新能源补贴退坡等因素的影响,汽车销量短期承压,市场总体波动加大。公司作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生产经营状况与宏观经济、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如果在宏观经济、市场消费信心不振背景下汽车及新能源产业政策出现较动,将会对汽车市场及整车厂商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并向上游汽车零部件行业传导,公司的经营或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发展状况,通过提升产品质量、降本增效等多措并举,以应对政策及产业波动风险。公司已经与国内外多家主机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仍在国内具有较明显的技术和规模优势,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升级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日趋明显,主机厂对零部件产品技术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公司在研发、设计、制造、质量、产能及供货及时性等方面不能达到主机厂要求,则可能存在公司产品无法进入客户采购体系、无法顺利开拓新市场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公司将不断加强组织管理能力,做好技术研发和产品规划,及时应对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开拓新项目新市场,不断挖掘和对接汽车行业的优质客户资源,扩展相关产品应用场景,增加新的盈利点,增强抗风险能力。目前全球芯片供应紧张问题对我国汽车产业运行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国内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受到一定冲击,公司部分含有芯片配置的汽车零部件产品亦受到相关影响。公司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生产所需的上游原材料碳酸锂在产品成本构成所占比重较大、产品价格波动也较大。公司将加强供应链体系风险管控能力,及时跟踪主机厂客户需求计划,对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排产计划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建立联动定价机制、及时与客户议价,进一步拓展和优化供应链体系,降低锂电正极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给公司带来的影响。随时动力电池行业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的持续提升和改进,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日新月异,如果未来电池技术发生突破性变革使得新能源动力电池产品类型发生迭代,将对正极材料的需求带来影响,江西升华作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可能会对其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江西升华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大对新能源电池相关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加强技术、人员储备,应对行业技术迭代带来的风险。公司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子公司管理、工程项目建设以及新增员工均需要投入一定的管理资源对其进行管理和培育。如果公司管理人员、管理体系无法适应公司业务规模快速扩大带来的重大变化,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将不断完善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架构体系和制度,统筹子公司、各生产基地的管理,加大风险管控力度。在行业周期波动、原材料价格出现周期性下跌以及市场供需调整的过程中,整个锂电材料行业将出现阶段性的产能过剩,但市场的“过剩”将更多的呈现出结构性过剩特点,高端优质产能仍然不足,而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客户资源、供应链优势的电池材料企业,在市场旺盛需求带动下,其产能利用率仍将会维持较好的水平。公司将持续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升级迭代,满足中高端汽车主机厂客户需求,在坚持技术革新与成本节降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以充足的技术储备和成本优势迎接未来市场格局的变化。

  跨境游再迎新催化!国际航班量呈爆炸性增长 出行链龙头持续受益(附概念股)

  IEA:预计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增幅将达130万桶/日,创纪录最高水平

  已有137家主力机构披露2022-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4.54亿股,占流通A股38.16%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0.34元。该股资金方面受到市场关注,多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

  限售解禁:解禁998.7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82%,股份类型: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195.8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16%,股份类型: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